示范项目丨一流团队打造实践育人模式 创新机制铸就国培特色品牌-亚博im

{栏目名称}

示范项目丨一流团队打造实践育人模式 创新机制铸就国培特色品牌

 广西师范大学国培高中物理示范性项目始于2010年教育部首次招标,至今已连续实施11年,累积培训人数达828人。2018年11月在教育部组织的专家现场考察视导中,项目成效和特色得到充分肯定,综合评估成绩名列前茅,并于2019年被确立为首批精品培训项目。十余年间坚持承担这项挑战性任务,且能取得如此突出的成绩,主要源于国家高校教学名师罗星凯教授领衔的物理与科学教育团队始终按照“示范引领、雪中送炭、促进改革”的“国培计划”整体价值目标精心设计和实施培训方案。同时,承办团队长达三十年的创新实践所积淀的能应用于中小学教师培训的资源以及创新性培训机制为国培高端项目富有成效地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成就了一个物理与科学教师培训的品牌。

 回溯国培经历,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做了创新实践与模式探索:

 一、探索实践育人协同创新机制,保障培训的高质量可持续

 2007年,为解决师范生教学临床实践机会供给难题,团队开启了后来被称为“兴华创新实践”的育人模式探索,其实质是组织进入实习阶段的大学生勇挑教育创新重担,换得优质“临床实践”机会,实现科技创新型师资供需双方“深度对接”。这直接拉动了对创新型科技教师的更大需求,也催生出对专业师资培训支持的升级要求。罗星凯教授为此牵头成立了“桂林兴华科学教育研究院”,让团队的发展有了“双轮”的支撑和“双核”的驱动,实质性地转型升级为一个以科学技术教育协同创新为核心使命的合作平台。“兴华研究院”的成立和实际运行,不仅使团队坚守的科学教育理想得以在创新实践中延续和发展,而且与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方向高度契合,因而获得广西师范大学的支持和认同。2015年3月31日,双方正式签署建设“兴华科学技术教育协同创新平台”(简称“兴华平台”)合作协议。一项本属自下而上超越单一体制发展的努力,由此正式成为制度化的改革创新作为,因而有了更强的动力和更多元的保障。

 “兴华研究院”和“兴华平台”的建立,为教师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了最需要、也最不容易实现的人力资源保障,使得超越单一体制的局限,“将管理帅才、学术精英、开发干才、教学能手、技术高手和能工巧匠融于一炉,实现一流理念与一流技术、一流实践同出一门,缔造超一流业绩”的理想加快成为现实,有力保障了“兴华创新实践”育人模式的可持续发展,从源头上保障了科技教师培训内容和教学方式能让国培学员普遍感到既反映了很高的专业水平,又很接地气,从而变得特别乐学、好学。

 二、顶层设计高瞻远瞩,课程内容精耕细作

 高中物理骨干教师培训工作能取得这样特色鲜明的成效,一方面是得益于以项目首席专家罗星凯教授为代表的一批专业人员对科技教师培训工作的深度思考,进行了高瞻远瞩的顶层设计。在学校的全力支持下,承办团队历经三十年的执着努力,升级建成“兴华平台”(现已惠及20多所高校和100多个基础教育单位或机构)。“融科学教育研究、科技教师培养培训和全民科学素养提升于一炉,连教师职前培养与专业发展、教育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于一体”,自下而上实现了各类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各种教育平台的互联互通,与国家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及提升全民科技素养的战略实现深度对接。

 取得良好效果的另一方面原因,是承办团队对培训内容的精耕细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内外优秀师资的群星荟萃保证了培训的质量。在项目专家罗星凯教授的主持安排下,培训教师既有国内的物理学大家如施大宁教授和曹则贤教授,也有国外的名师如钟才(jan chai)副教授、李旭美(lee shok mee)教授和王永德(ong engtek)教授等,还有像廖伯琴教授、刘长铭校长、宓奇校长、黄恕伯老师和黄国雄老师等这样的中学物理教学专家。这样,学科的纵向上有国内顶级名师、科技教育学者甚至科学家的亲临指引,让学员了解科技教育先进理念和科学发展前沿,又有国外名师提供可借鉴的新鲜经验或生动案例的横向对比来拓宽视野,同时更有一线名师的独家教学秘籍的倾囊相赠和兴华团队自主研发典型案例的参与式体验。

 (二)参与式体验性学习成为培训最大的特色。高中物理教师培训的课程形式多样,既有专家名师讲座、参观访问、名校听课、研讨交流、野外考察,更有学员亲身体验的项目式学习,如“沙漏浮沉子”、“静电实验演示疑难探究”等科学探究教学项目和“水火箭”、“铁丝陀螺”、“ 抛石机攻城”、“落体缓降”等工程技术类的专题活动,与国内外正大力提倡的stem教育相对应。学员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更引发了思考——怎样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开发学习项目,增加学生的活动体验,加深和拓宽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三)以实践育人为导向,“源于实践,反哺一线”的创新实践项目不断生成让培训课程丰富且地气。实践活动育人,就是要让受教育者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有基本的保障。当下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我们看到了太多的越俎代庖,看到了太多的“纸上谈兵”、“能省就省”。如果教师能以“探究为核心、实践成抓手、学科显特色”为着眼点,呈现给学生适宜的活动内容,就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教育就要给学员更多基于探究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育人也就成为培训项目设计与研发的思想基础和逻辑起点。

 突出科技教师培训的探究与实践特色,就要有一些可操作性强、科技味道浓、适合短期培训的教学项目作为载体。

 2012年,广西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承担了广西普通高中物理与通用技术学科的课程改革攻坚任务,并成立“兴华创新实践师资班”,为地方中小学校提供了大批优秀学员。这些学员不仅满足了用人单位的需求,同时他们在教学岗位上也进行了许多教学项目的创新,如“水火箭”、“铁丝陀螺”、“ 抛石机攻城”、“落体缓降”、“纸桥承重”等。随后,兴华平台对这些成本低、科技教育含量高的教学创新项目进行了集约打磨,开发成“兴华青少年科技运动会”的竞赛内容,使其进一步得到了实践的检验。这些活动设计理念高度契合科学与技术、工程等学科教育融合(integrated stem education)的国际趋势,为科技类课程综合性、实践性和探究性特色的实现提供了一个个“自带评价的”科技体育课程学习项目,且对如今被广泛推崇的项目式学习而言,既是优质的教学资源,也是有效的落实手段。

 因此,这些源于教学一线且被实践检验过的教学资源进入教师培训,是对教师培训长期存在的实践性内容不多的补充。同时,这些项目也有一定的趣味性,实施难度适中,兼顾了学员后续返校后能将培训所学落实到学生的科技教育活动中,以期学员回到一线工作岗位后,能有效的指导学生开展活动。在近三年的教师培训观察中,我们也看到了这些项目所带来的教学效果(见下图)。

 综上所述,有了贯通融合的顶层设计、国内外优秀师资的合理配置以及得到实践检验的创新实践项目的不断引入,兴华平台保证了教师培训工作的高质量。

 三、培训形式紧跟需求,课程内容落地生根

 项目的培训形式上,实行培训前调研反馈、网络云平台的理论学习、线下集中培训、学员训后返岗实践、平台跟踪研修与协同开展系统创新实践相结合的设计,将学情调研、理论学习、项目体验、课改实践、专家指导、平台协同实施等有机整合。在完成系列培训任务的同时,进阶式地推动学员科技素养教育能力提升并将培训所学落实到教学一线。

 自2019年起,培训计划中以培训的主要目标、主要研修方式和阶段性实践成果等建立三维立体式培训架构,以集中培训、返岗实践、网络研修、研讨交流等方式促进学员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协同并进发展,努力推动并呈现出学员课改的实际行动,突破“培训时激动,回去后不动”的教师教育培训难题。

 在培训过程中,学员要参与网络研修(主要通过“兴华云平台”开展,包括培训前的专家理论云课程、培训后不定期的在线直播课程),鼓励学员通过兴华科学教育网博客空间分享学习心得,利用网络云盘等共享资源。培训后,学员与专家团队可以通过兴华科学教育网、网络微信群、qq群、钉钉在线直播等平台保持交流,促进学员将国培所学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包括培训结束前布置驱动性任务,学员制定个人计划并回到本单位进行实践;网络平台远程跟进员返岗返校后进行系统的教学实践等)。

 关于促进学员将国培所学应用于实践行动方面,从调研反馈中可以看到很多老师反映自身实践能力不足和科技活动组织经验缺乏。因此,在组织形式与评价方法上,团队力求将科技体育的项目式教学和表现性评价深度融合,在让学员体验这些自带评价的项目教学、掌握关键操作流程与技术的同时,把青少年科技运动会的组织、运行、功能和社会效应也展示给国培学员(如适时安排学员观摩“兴华青少年科技运动会”),以期他们回到一线工作岗位后能有效地开展起校园科技活动。通过近三年的反馈调查,我们欣喜地看到,很多参培学员已经将所学带回到了所在单位,甚至扩大到当地其他学校。

 高中物理国培学员孙业聪老师,返校后向全体老师做了国培汇报,表示今后要充分利用身边的小器材展示物理现象,改进教材中的一些实验,并着手组建科学教育团队,创建“物理科学探究实验室”,进行校园科技场馆教育的探索。

 淮南二中徐志林老师在培训结束后,返校不到三个月就把铁丝陀螺项目在校园科技体育文化艺术节中搞起来了,并邀请到了两所省示范性高中的师生来参赛,引起很大反响(见下图)。


 从这些学员返校后的表现来看,国培内容具有很强的可复制与推广性,能直接落地学员所在学校。这既是项目本身内在魅力的原因,也是广西师范大学高中物理国培团队致力于培训结束之后的后续推动所致。 

 教师参加培训后观念的更新并不代表其行动上的改进,“培训时激动,回去后不动”是很多教师培训工作的无奈。我们的培训工作已经对这一现实性困局有所突破,后续将更加努力以期能形成更为丰富的宝贵经验。

 意义更为深远的是,我们也期盼学员在我们的培训中受到启发,成为课程教学资源项目的开发者,变身为课程的创新者。

 四、结语

 广西师范大学高中物理国培团队基于实践探索的积淀升华,以实践育人为教师培训的设计导向,重视一流师资团队的高配置,关注培训课程设计的时间发展序列和协同创新的空间布局,强化学员培训中的体验感受,重视培训所学能落地、典型学员能示范,促进项目成果转化及应用,初步形成了上述学科育人及科技素养教育能力提升的培训特色模式。

 未来已来,更多挑战需要面对,更多改变成为必须,唯有科技素养教育的初心和创新实践向上的脚步不会改变。在教师培训的平台上,期待更多同道者的合作与支持,协同为中国的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共同努力,真正推动科技教育回归育人本质,为科教强国、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https://mp.weixin.qq.com/s/09wqpl8yi8dzc7emhwe8gq




网站地图